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羅田論壇。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新用戶注冊
x
《教師要學會等待》感悟 王珍橋 各位民協(xié)領導、各位文友:大家好! 今天,有幸參加兩位教育前輩的文集研討會,深感榮幸。兩位先生都是羅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楷模,他們無論是學識、人品,還是治學、治校能力和業(yè)績,都是我輩教師仰望的高山。在此,首先向兩位先生表示熱烈祝賀。去年11月份,在作協(xié)組織的六部文學作品研討會上與金奎校長邂逢,承蒙先生贈書并邀請參加今天的研討會。先生一再囑我要在會上發(fā)言,我深感責任重大。教育之路漫長,需耐心等待花開。兩位先生以畢生心血澆灌桃李,其精神如燈塔指引后人。研討文集,不僅是緬懷,更是傳承與啟迪。 在此,我談兩點粗淺的學習感悟,不到之處請先生海涵,請各位方家指正。 金奎校長的文集《教師要學會等待》,精選了他執(zhí)教四十三年中發(fā)表在國家級省級報刊雜志上的111篇文章,輯為“育人、教學、成長、寫作、管理、課改”等六大部分。文集充分展現(xiàn)了金奎校長深厚的學術功底、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獨特的教育思想。 在當代教育理念不斷更迭、教育實踐面臨諸多挑戰(zhàn)的背景下,文集宛如一盞明燈,從教育哲學的獨特視角,對當代教師的職業(yè)倫理與行動準則進行了重新詮釋,以“等待”作為核心命題,打破傳統(tǒng)教育論述的固有范式,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認知的大門。 一、“等待”是對師生關系的重塑 等待,不是消極無為的停滯,而是一種積極的準備、充滿教育智慧的主動介入,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時間哲學。 長期以來,在師生關系的構建上,多以教師為絕對主導,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接受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思維發(fā)展。而先生文集卻獨辟蹊徑,以“等待”作為核心概念,搭建起一座新型師生關系的橋梁。先生在文集中強調,教師必須重構課堂權力結構,將古老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啟發(fā)原則,巧妙地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等待策略。 這種轉化,讓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獨裁者,而是引導者。通過巧妙運用留白藝術,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廣闊的彈性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這種方式使得知識傳遞從單向灌輸轉變?yōu)檎J知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掌握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她不僅是對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的有力解構,更是將分層教學、合作學習等現(xiàn)代教育理念進行本土化闡釋,使其更貼合當前教育的實際情境,為教育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等待”是對個體差異的尊重 在道德培育層面,文集提出了“等待即教育”倫理命題。傳統(tǒng)教育中,面對反復犯錯的學生,教師往往傾向于采用簡單化的懲戒邏輯,試圖通過懲罰來糾正學生的行為。然而,徐金奎在文集中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做法,主張將等待視為學生道德覺醒的必要條件。 這種教育觀是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將教師從單純的規(guī)訓者轉變?yōu)閷W生成長的見證者。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陪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通過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錯誤中反思,在經(jīng)歷中成長。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教師不再急于評判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行為的后果,讓他們在反思中明白道德的準則。文集中強調的“思維拔節(jié)聲”意象,生動地詮釋了教育過程應有的生命節(jié)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速度和節(jié)奏,等待本質上是對個體差異的尊重,更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敬畏。它讓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培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中實現(xiàn)道德的成長。 三、“等待”是對教師身份的重構 文集更深層的價值在于對教師專業(yè)身份認同的重構。在當今技術主義取向的教師發(fā)展觀盛行的背景下,教師往往被視為知識的傳播技術者,注重教學方法和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和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徐金奎突破了這種狹隘的觀念,將等待能力上升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 這種素養(yǎng)包含三重維度,在認知層面,要求教師具備精準把控教學節(jié)奏的能力;在情感層面,教師要擁有師生共情能力;在倫理層面,教師要堅守教育信念。 特別是在標準化考評與個性化教育的張力中,作者提出的“效能與效率辯證觀”,為當代教師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南。在現(xiàn)實教育中,標準化考評注重效率,以統(tǒng)一的標準衡量學生和教師;而個性化教育強調效能,關注每個學生的獨特發(fā)展。先生指出,真正的教育效能應建立在對生命成長規(guī)律的遵循之上,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效率而忽視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這一理念如同一劑良藥,對破除教育功利主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讓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回歸教育的本質,在等待中見證學生的成長,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價值。 當然,《教師要學會等待》一書除了對教育具有極端重要的專業(yè)價值之外,其文學價值和意義也是極其重要的。 這部作品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展現(xiàn)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復雜情感和心路歷程,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溫度與深度。她不僅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更是一部具有人文關懷的文學作品。通過教師的視角,讓讀者得以窺見教育的本質與意義,以及在面對種種挑戰(zhàn)時,教師內(nèi)心的掙扎與成長。這種文學化的表達方式,使得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激發(fā)讀者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與追求。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先生之思想將指引著每一個羅田教育人,讓羅田教育田園生機勃勃;先生之光芒,將照進羅田教育實踐的每一個角落,讓羅田教育明天熠熠生輝。 再次向先生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