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羅田論壇。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新用戶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田碩儒 于 2021-3-14 07:49 編輯
【敘論文】東山絲弦調淺談
湖北麻城龜峰山之東、狹長一帶,古稱東山。北與安徽相接,南與老黃岡縣交壤,東與羅田縣西部穿插毗連銜接。以歷史悠久、民俗純樸、文風昌盛顯著,而文化積淀則更為深厚。傳統(tǒng)民間文藝亦紛呈競秀,延襲相承。演唱的曲調、曲牌與民歌更是豐富多彩。深深扎根於麻城東部及羅田西部等地區(qū)的鄂東北傳統(tǒng)曲牌和曲調——【絲弦調】,則更是曲藝園中的一朵奇葩,而且獨具特色。曾經(jīng)一度以木樨河一帶最為興盛,演藝班子遍布,精拉善唱的資深藝人層出不窮,對演奏和演唱【絲弦調】則更具廣度與深度,堪為藝中翹楚。 【絲弦調】簡稱【調】。內(nèi)有用各種曲調或演唱的曲牌以及各種內(nèi)容的歌詞,因為有套曲和一牌多詞的情況,實際上有數(shù)百首,僅《滿江紅》一曲牌就有七十多調。為區(qū)別於地方小調而稱為【大調】、【正調】或【曲調】。多用鳳琴(四弦胡琴)及其他樂器伴奏,習慣上稱為【絲弦調】,演唱時稱之為“唱調”。
【絲弦調】有多種特點。
一,歌詞文雅
【絲弦調】中有很多詞句文雅簡煉,藝術性強,有的是古賢的詩詞曲作品,亦有地方文人的創(chuàng)作,還有地方小調的加工與提升,有些唱詞文學藝術甚至達到傳統(tǒng)詩詞曲的語句標準。
如表達妻子在家思念外出且長時間未回家的丈夫而演唱的傳統(tǒng)的【四季相思】中,把季節(jié)與自然景物以及看到的、聽到的和內(nèi)心的聯(lián)想并產(chǎn)生的各種情緒、都巧妙完美地結合起來。春季的上片歌詞是:
春季里、相思桃花艷陽天,百草排芽遍地鮮,柳如煙。才郎哥、在外常常為客官。妝臺無心上,菱花懶照顏。辜負了春光、梳妝打扮無郎見!
夏季的上片歌詞是:
夏季里、相思荷花出水香,梧桐陰濃池邊倒影長,熱難當。才郎哥、在外如何不回鄉(xiāng)?淚似長江水,點點灑胸膛?蓱z是奴家,獨坐空房將郎望!
秋季的上下兩片歌詞是:
秋季里、相思丹桂花兒飄,寒蛩聲聲叫得鬧嘈嘈,好心焦。牛郎、織女雙星渡鵲橋。明月窗前照,何人吹玉簫。凄涼的人兒,偏又聽到凄涼調。**山高水遠怎知路哪條,修一封書信請誰帶得到?奴呀奴的焦哎,焦哎,奴為你害相思、人不知道天知道。
又如,【紅繡鞋】中描寫樂坊彈琴歌女與聽客的:
1,荷花出水開,鮮花朵朵投滿懷。柳林樹下站立一位女裙釵,十指纖纖捧著一雙花繡鞋。 ............
4,相公隨奴來,琴坊簾幕為君開。有請上坐品茶聽唱且開懷,彈一曲哎聽我表表花繡鞋。
5,一雙花繡鞋,正月迎春花先開。梁祝求學柳蔭結拜杭州來,同三載哎不識紅顏伴郎才。
6,二雙花繡鞋,二月杏花帶雨開。燕子銜泥翩翩輕舞繞梁來,成雙對哎呢喃細語費人猜。
7,三雙花繡鞋,三月桃花放光彩。蜜蜂悄悄飛進蘇小院墻來,採花心吶哎呀奴的小乖乖。
再如,【十出戲】中描寫女子端午節(jié)去看會戲前在閨房中梳妝打扮情形與過程,尤為細致。
五月里來龍船會,姐在房中忙走起,打扮啦去看戲。哎嗨嗨哎嗨喲嗬嗬,打扮啦去看戲。
頭上烏云分兩綹,五梅花翹鬢邊插,八寶環(huán)兩耳掛。哎嗨嗨哎嗨喲嗬嗬,八寶環(huán)兩耳掛。
蘇州水粉搽白臉,杭州胭脂點嘴邊,小金簪鬏上閂。哎嗨嗨哎嗨喲嗬嗬,小金簪鬏上閂。
上身穿的蘇越褂,下抹羅裙?jié)M灑花,小金蓮絲帶扎。哎嗨嗨哎嗨喲嗬嗬,小金蓮絲帶扎。
又如,【賣油郎嘆五更】:
一更里呀明月照窗臺,賣油郎坐青樓細看女裙釵。我觀她眉清目秀應是那良厚人家的女,卻為何流落到煙花場中來?
纖纖楚楚好一朵花正開,可恨那狂蜂浪蝶亂把鮮花採。紅香綠艷風姿綽約見了是人人愛,年老珠黃青春過有誰再理睬? ......
再如,《槐蔭記》后傳的【七仙送子】:
七仙女坐斗牛心中焦躁,曾記得姐妹們游玩鵲橋。
南天門看紅塵凡心動了,借槐蔭配良緣勝過天曹。
與董永配夫妻恩愛和好,百日里身懷孕帶上九霄。
斗牛宮生一子無人照料,掐指算董郎夫要把香燒。
叫金童和玉女麟兒護好,同到那七仙廟去把子交 ...... 【 絲弦調】歌詞的句式有兩句、三句、四句、五句、長短句等不同格式。句式中字數(shù)有十字、七字、五字,以及字數(shù)不等的長短句式。唱法中有加語氣詞、加助音附詞或襯字等句式,有末句重復或中間重復等不同形式。
二,內(nèi)容豐富
【絲弦調】取材較為廣泛。如品賞夜色美景的《星斗稀》。用【滿江紅】調唱三國演義“火燒赤壁”故事的《下江南》(又名“魏曹操”)!栋讼蓱c壽》人物源於《東游記》中的“八仙傳”。用作吉祥祝賀的《七仙送子》,則是董永與七仙女故事“槐蔭記”后傳改編的!短旃儋n!穭t源於神話故事!拔鲙洝备木幍拇┎骞适隆稄埳蹓Α。少婦長年思念外出丈夫的《四季相思》。描寫女子打扮全過程的《十出戲》。訪問秦樓楚館紅牌藝女的《白牡丹》。同情憐憫因貧困而逼迫賣身的《嘆煙花》。游覽教坊琴館的《紅繡鞋》。由“白蛇傳”改編的套曲《水斗》。描寫煙花柳巷人物性情的《八音頭》......等等。總之,樓臺亭閣、琴坊藝館、市井巷陌、閨房怨嘆、蘭室幽思、村落田園、山溪庭院、雨雪冰霜,花草樹木,歷史掌故,神話傳記,戲劇小說,戀人情侶等,皆入曲中唱詠,涉及內(nèi)容豐富。
三,旋律優(yōu)美,曲調風格多樣
東山【絲弦調】是土生土長扎根于農(nóng)村的曲調,屬於綠色的鄉(xiāng)土音樂文化。曲調風格多樣,風味多變。如: (1)《滿江紅》。老藝人說有“七十二調滿江紅”,風格各異。有的激昂奔放、有的低回婉轉、有的起伏疊宕、有的字少腔多、有的間奏花樣多,風味不一。 (2)《四季相思》。有十個唱段,寫妻子對外出未歸的丈夫的盼望思念,雖是蘭房的幽思怨嘆,但其唱詞的文雅清秀、曲調的婉轉纏綿、綺麗悠柔,欣賞之時即令人怡然陶醉。 (3)《紅繡鞋》。唱腔抑揚激越,低起高接、昂揚騰起,拖腔柔婉纖細而綿長。
(4)《白牡丹》。詼諧靈俏的念白與輕巧柔悅的唱腔有機地結合,妙趣橫生。
(5)《嘆煙花》。音調凄涼憂傷,如泣如訴,引人淚下。
(6)《十出戲》的旋律則顯得流暢輕松,易學易唱。有不同版本,用“尺字調”“凡字調”或“正宮調”都可以演唱。所以跑竹馬、踩高蹺等表演常用此調演唱。 (7)《倒貼》。詼諧的唱詞,將激情與依戀藏在怨嘆中向情人傾訴。
(8)《送子》節(jié)拍輕靈歡快,起句便將音樂帶到高潮,樂律廻蕩悅耳。
(9)《八音頭》是將八個不同的曲牌串連起來,每曲只唱開頭幾段。雖然唱詞內(nèi)容及詞句低俗,但其曲調卻別具風味。
《天官賜!仿暻伙枬M,宏亮圓韻!栋讼蓱c壽》清揚飄蕩而瀟灑!栋硕五\》、《十二月飄》、《穿金扇》等曲調則輕活靈動、充滿山溪原野的自然氣息。 四,演奏特點別具一格 伴奏【絲弦調】的主奏樂器是四弦胡琴,當?shù)胤Q為“鳳琴”。四弦胡琴最早見於戰(zhàn)國時期,宋朝的《樂書》亦有計載。在我地流傳致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明清最盛行,四弦胡琴在清朝時期被列入宮庭樂器。
我地流傳的是中音四弦胡琴,多為自己加工制作。琴筒和琴柱材料用當?shù)氐闹褡樱汕偻灿谩安嘶ㄉ摺钡纳咂樽罴,音質好,烏梢蛇皮次之。漢族四弦胡琴的琴身與蒙古四弦胡琴略有不同,其長度與二胡相仿。四弦胡琴的主要特點是發(fā)音柔和圓潤,立體感強,縈回耐聽。有的班子輔以笛子、三弦、鎖吶或琵琶等樂器。有時佐以敲瓷碟、叩擊小酒盅等伴奏。
除此之外,走村串巷的算命先生也用四弦胡琴拉唱算命詞。
漢族的四弦胡琴從制造結構上到演奏方法上與蒙古族及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四弦胡琴是有區(qū)別的,切不可混同而論。
四弦胡琴弦面寬,傳統(tǒng)演奏技巧獨特,常用傳統(tǒng)的“一把抓”手法演奏。按弦用手指面第二節(jié)輔以第一節(jié)。一般不換把,有的曲子音階相差10度,用移指不移虎口的方法按弦,小指亦能發(fā)揮作用。左手演奏方法有揉音、滑音、顫音、泛音、打音等各種技巧。右手運弓方法與二胡弓法相近。
漢族四弦胡琴的演奏講究文雅,絕對沒有用手掌拍打琴皮及用弓桿敲擊琴筒琴弦或搖晃琴身等粗俗野蠻的動作,沒有故意顫抖聳動身軀或前俯后仰等不良習慣。
當然,演奏【絲弦調】適合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如果用西洋樂器來演奏【絲弦調】,那就改變了原有的質地和味道。演唱的道理與演奏的相同。四胡演奏時、切把法運用較多。 五,場地適應性廣
(1)主要用於龍船(旱船、彩蓮船)表演時的伴唱。 春節(jié)期間與舞獅的武術班子組合,配以彩龍船表演及群組式伴唱,到各自然村輪回演出。團體組合中表演舞獅和武術的稱武班子,表演龍船演唱【大調】的稱文班子。
(2)亦有用於竹馬、牌燈、花燈、儀杖傘(太平傘)等表演時的伴唱。
(3)逢重大節(jié)日或集會時多人的專場演唱。亦用於大型活動樂隊行進時走唱或伴唱。
(4)春節(jié)期間或移入新居后祭彩獅賜福時的堂會,聚唱《天官賜福》以示吉祥。
(5)為老人祝壽時的唱堂會,唱一曲《八仙慶壽》,祝賀健康常壽。
(6)新婚喜慶的坐唱一出《七仙送子》,預祝早生貴子。
(7)生小孩添貴子慶賀時的坐堂演唱。
(8)在田頭地角的群唱或此起彼落的輪唱、清唱。
(9)同樣有休閑時個人的自娛自唱。
(10)還有獨樹一幟的琴師的“自拉自唱”。
六,演唱形式多樣
(1)有說白與演唱相間的形式,如《白牡丹》、《穿金扇》等。
(2)有男女輪唱的,如“西廂記”改編的插曲《張生跳粉墻》。
(3)有一人領唱眾人接唱的,如《紅繡鞋》。
(4)有順著唱完又倒著唱回去的,如《倒捲簾》。
(5)有以故事為演唱內(nèi)容的,如《七仙送子》。
(6)聯(lián)唱的大套曲,如《九連環(huán)》(九個曲牌);《水斗》(七個曲牌)。
(7)小套曲,如《八音頭》(八個曲牌)。
(8)還有對唱、輪唱等形式。
七,歷史淵源廣遠 【絲弦調】形成很早,唐宋時期已有流傳,元明清期間更為盛行。來源及形成的途徑,是多方面的。
(1)有的是唐宋宮庭的曲牌散落於民間。
(2)有的是市井樂坊流傳,有的是畫舫或秦樓楚館外傳。
(3)也有藝人傳入。
(4)南北兩頭及周邊地區(qū)互相傳入、影響或演變。
(5)有的是改編或移植互補,有的則是逐步加工完善積累的。
(6)文化人的業(yè)余創(chuàng)作或改編。
總之以外地傳入和本地積累為主。
如:《滿江紅》、《西江月》、《星斗稀》源於詞牌。
《水漫金山》、《水斗》、《紅繡鞋》源於曲牌。
《八音頭》由《黃昏調》、《鮮花調》、《四平調》等八個曲牌組成,源於曲藝。
《白牡丹》、《十杯子酒》源於樂坊或秦樓楚館。
《十二月飄》、《鼓打五更》則由小調演繹進化,更具民間特色。
有的曲調與道教音樂有著歷史淵源。如《一字調》、《十字調》等等。
有不少是從戲劇改編來的。如:《張生跳粉墻》是“西廂記”改編的插曲,《七仙送子》是根據(jù)“槐蔭記”后傳改編的,《水斗》、“拜塔”是根據(jù)“水漫金山”改編的,《下江南》(魏曹操)是根據(jù)“三國戲”改編的,《百花四季相思》是民國時期一鄉(xiāng)間文人根據(jù)傳統(tǒng)的《四季相思》仿寫的……
也有的曲牌被戲劇移植或借用。如《湖廣調》、《西江月》、《鎖南枝》、《鼓打五更》等。有的被移植到“南曲”或“南調”中。
有的歌詞被近代或現(xiàn)代的歌星借用或刪減改編為現(xiàn)代歌曲演唱。如《四季相思》的歌詞即是。只是被刪減了一些襯字以及重復句等句子罷了。如民國時期的歌星周璇演唱的《四季相思》中的歌詞與我地明朝清朝時期傳承下來的《四季相思》歌詞就有80%相同或相近。
八,流行及傳承
【絲弦調】來源廣泛,傳承悠久,曲優(yōu)詞雅,藝術性較強,為典型的鄂東北曲藝。數(shù)百年來在麻城東山地區(qū)廣為流傳,且深深扎根於民間。木樨河一帶最為盛行,曾經(jīng)演唱班子遍布,還延伸到周邊地域,如向東到臨近的羅田縣西部一帶,向西到木子店及黃市一帶,向北到安徽的六安金寨等縣,向南到黃岡縣北面……
在東山(麻東)一帶,演唱這些【大調】的有較專業(yè)的曲藝班子。
由于幾百年的轉抄、學唱、或地域口音的差別等原因,在歌詞或唱法上亦略有差異,但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旋律基本相同。如【四季相思】被移入南曲后則更多了一些柔婉的味道。在姑蘇的唱法更顯得纏綿了許多。
(1)有的同曲牌的歌詞有幾個版本,如《四季相思》用“紐絲調”演唱,亦稱“銀紐絲”、“銀絞絲”。有明清時期留傳的《艷陽天四季相思》,有民國時期再創(chuàng)的《百花四季相思》,后來又演繹出《十二月相思》、《五更相思》等不同的版本。
(2)有的同一曲牌名有多套不同的曲調和歌詞,如《滿江紅》就有七十多首,光《十杯酒》就有十多個版本。
(3)又如《八音頭》套曲中的八個曲牌有少數(shù)曲牌被替換而不同,等等。 有的曲牌或曲調在清代民歌俗曲集【白雪遺音】中亦有記載。手抄本較多。
在十年浩劫中,傳統(tǒng)的曲藝、戲劇等民間文藝都稱為“四舊”,被列入“打倒”、“掃除”、“蕩滌”的范圍。從文革動亂到劫后余波,十幾多年的禁唱,傳統(tǒng)的唱詞底本及曲譜已大量丟失,加上老藝人、老琴師相繼去世,【絲弦調】已大部分失傳。現(xiàn)在有的能唱全套全曲,有的能唱前幾段而忘掉了其余的歌詞,有的只記得曲牌名稱,有的連曲牌名稱也記不起來了。民間文藝瑰寶的沉淪與消失,真是愧對自己的中華民族以及歷朝藝術前輩。
九,曲牌及曲調名稱 據(jù)老藝人講,【絲弦調】原有三百多曲調,有的經(jīng)歷數(shù)個朝代達千年左右,有的是逐漸積累起來的。在歷史長河中,受天災人禍、戰(zhàn)亂瘟疫的影響,加上普遍性的文化饋乏,已大部分失傳。
這些曲牌或曲調名稱是:
《滿江紅》、《白牡丹》、艷陽天《四季相思》、百花《四季相思》、《十二月相思》、《五更相思》、《紅繡鞋》(又名花繡鞋)、《張生跳粉墻》、《七仙送子》、《賣油郎嘆五更》、《十出戲》、《倒貼》、《星斗稀》、《下江南》、《西江月》、《鎖南枝》、《十二月飄》、《老十杯子酒》、《新十杯子酒》、《十盞燈》、《煙花女自嘆》(嘆煙花)、《鬧五更》、《打五更》、《穿金扇》、《八段錦》、《十二月點點》、《報花名》、《水斗》、《對花名》、《梅花調》、《乙字調》、《十字調》、《湖廣調》、《漢陽調》、《天官賜福》、《八仙慶壽》、《許狀元拜塔》(白蛇后傳)、《、《杏元和番》(二度梅改編)、《韓湘子挪齋》(源於八仙外傳)、《梁祝姻緣》、《風花雪月》、《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呂洞賓戲牡丹》、《雙虎斗》、《羅成算命》、《疊斷橋》、《貨郎調》、《紐絲調》、《黃鶯調》、《黃鸝調》,《斑鳩調》、《跌落調》、《馬頭調》、《剪花調》、《倒搬槳》、《倒捲簾》、《山坡羊》、《燕雙飛》、《傍妝臺》、《楊柳青》、《劈破玉》、《掛枝兒》、《漢調》、《南調》、《小九連環(huán)》……
套曲類有大套曲,如《大九連環(huán)》(有滿江紅、碼頭調、湘江浪、等九曲),《水斗》(有滿江紅等七曲),《五瓣梅》(亦叫五梅花,由滿江紅、銀紐絲、紅繡鞋、疊斷橋等組成),小套曲類如《八音頭》(有黃昏調、鮮花調、蘭花調、繡花調等八個曲調的開頭唱段)......。這些大小套曲中多次有《滿江紅》曲牌,可見此曲牌應用之廣泛(滿江紅有平調與仄調之分別,唱法亦各有不同。亦有滿江紅套曲)。 遺憾的是,不少唱詞文雅、旋律優(yōu)美、悠揚婉轉、廻旋跌宕或字少腔多而且檔次較高的曲調已經(jīng)失傳,有的甚至被簡陋低俗的小調所取代。當然,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基礎偏低和缺乏音樂知識所造成的。另外,與欣賞水平及接納水準也有一定的關系。
十,定調與定弦及記譜
(1)定調!窘z弦調】的定調與與傳統(tǒng)京劇相類似。多用尺字調(c調)、小工調(D調)、凡字調(#D調)、六字調(F調)。如用翻板、窄音方式演唱時定的調門與京劇的西皮相類似,常用六字調(F調)、正工調(G調)。傳統(tǒng)上還根據(jù)演唱者的嗓門定調。通常情況下不用西洋樂隊那么高的起點音,不然就破壞了傳統(tǒng)的韻味與風格,顯得不協(xié)調。嗓門高不一定是優(yōu)點,高調門有時破壞了樂曲的和諧。京劇的定調法最具中國音樂特色。 很多【絲弦調】 用“宮調”格式演唱。
有的曲調可用幾個不同的調門演唱。例如、《艷陽天·四季相思》可用“尺字調”或“凡字調”唱滿口音(寬音),亦可用正工調唱窄音(假音)!窘z弦調】也有用高音調演唱的,例如、《七仙送子》和《倒貼》用“翻板”演唱,定調為“乙字調”或正宮調,類似京劇西皮娃娃調的調門,或更高。當然、有時是根據(jù)需要而定。
(2)定弦。【絲弦調】的定弦與定調雖有關聯(lián),但不是呆板的。通常情況下,如平腔尺字調用(5—2)弦以GD定起點音。翻板則須升高起點音。其余依此類推。有時根據(jù)演唱者的實際情況來定。
(3)曲調以正宮調(G調)、小工調(D調)、尺字調(C調)演奏為多,亦有用上字調(B調)、六字調(F調)演奏的。尺字調、六字調可用特殊把法技巧演奏。
(4)【絲弦調】的記譜方式是用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工尺譜》標記。常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基本音符,但無法標記拍節(jié),拍節(jié)快慢要靠演者記在腦子里,用起來極不方便。后來我在整理【絲弦調】時改用現(xiàn)代的“簡譜”記譜標詞,這樣,演奏與教唱或學唱起來起來就方便多了。
曲調以尺字調(C調)、小工調(D調)、凡字調(D#)、六字調((F調)、正宮調(G調)、演奏為多,有的可用特殊把法和技巧演奏。
十一,【絲弦調】與龍船表演 在東山、龍船表演是與【絲弦調】配套的。開場及圓場和舞獅或演練拳械時用大號鑼、鈸、馬鑼伴奏或間奏,稱“武場”,劃龍船時及唱曲調時的間奏則用小號鑼、鈸、小鑼間奏,亦稱“絲弦鑼鼓”,屬“文場”。無論是用大號鑼、鈸、馬鑼或是用小號鑼、鈸、小鑼,因是外場,一般不用鼓。這些銅質的打擊樂器統(tǒng)稱之為“響器”。
在東山一帶,表演傳統(tǒng)的龍船是很有講究的。當然也包括了一些傳統(tǒng)的封建意識,相延而成為鄉(xiāng)風俚俗,或自成體系。例如:
(1)龍船表演與【絲弦調】演唱配套,吉祥。龍船是【絲弦調】演唱的道具。只有龍船表演而無演唱或無器樂伴奏的龍船被稱為“寡船”、“赤膊船”(裸船)、“瘟船”,不吉祥。忌玩“寡船”。
(2)船公(執(zhí)槳劃船者)為男士。船公除表演以外,還兼任“提頭子”(領聲叫號)、插科打諢、演唱曲文中的念表與對白等職務。
(3)坐船女。解放前的坐船女為男扮女裝的俊秀小伙子。解放后有的改為小媳婦坐船(坐船女不參與唱白)。
(4)不用“瘋婆子”“臭漢子”等“丑角”。在東山一帶,龍船是為演唱【絲弦調】服務的道具,船和艄公是為唱曲配戲,觀眾要看劃船技藝,要聽演唱的曲調,不允許有“丑角”之類的在船邊晃悠搶戲、攪戲而造成打擾。更不許畫蛇添足或喧賓奪主。當然、禁用“丑角”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認為船邊有“丑角”之類的人表演最不吉利,春節(jié)春季最禁忌。這只不過是“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xiāng)風”罷了。
(5)龍船表演的章法與技巧。東山人玩船講藝術性、有一定的章法與技巧。
行船如:起船、圓場、走四門、闖灘、鎮(zhèn)浪、蕩船、顫船、擺船、三點頭、直進,以退代進等等。執(zhí)槳如:點槳、劃槳、撥槳、拖槳、扳槳、橫槳、進槳、涮槳、大搖、小搖等等。
步法如:三腳半、叉步、十字步,三角步、碎步、搓步、單邁步、雙踢步、下坐步、鴨子踩水步、等等。
東山玩船的打擊樂不用鼓,只用馬鑼、小鑼、大鑼、鈸。還講究青龍進、白虎出,頭朝玄武、尾對朱雀。退場時船不掉頭等等。
十二,傳承及演唱中的疏忽與缺陷
由于文化基礎和音樂知識的不同,或是地方語言的差異,【絲弦調】在傳承、轉抄、移植及演唱中亦有一些不足之處。因為是在文化基礎較差的農(nóng)村及山區(qū),又無音樂基礎或樂譜常識,錯謬偏差亦在所難免。
(1)音調、音高與拍節(jié)不準。遲起或早停。此乃不懂樂理者的常見病。
(2)枕音,撐調漲句。隨意亂加襯字及語氣字詞或方言字。如:嘞嗨,呀哈,呀嘿,那個,的個,呀么,呃哎,喲嗬,吔,呃,嘞,啦,兒,哦,的等等,直接影響到唱腔及音樂的委婉回旋!窘z弦調】的襯字及語氣字詞是有講究的。
(3)塞眼。將間奏處用襯字或語氣字詞填唱破壞了停頓與氣口。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起伏與抑揚頓挫。
(4)咬字。音高與字音失諧。如將“春季”唱成“蠢雞”,將“桃花”唱成“討伐”,等等。聽起來較為別扭。
(5)琴師亂用連弓及短弓,加花不當或減字損譜,影響了樂曲的和諧與協(xié)調。
(6)轉抄或記錄時造成嚴重的錯別字現(xiàn)象。如:
將“張生跳粉墻”中的“張生”寫成“張三”。
將“嘆煙花”寫成“太陽花”。 將“倒貼”寫成“到鐵”。
將 將“十二月飄”寫成“十二月嫖”。將“八音頭”寫成“八音圖”。
將“穿金扇”寫成“垂金扇、吹金扇、吹江扇、春江扇”。
將“八段錦”寫成“八斷景”、“八但景”。將“凄涼人”寫成“吃糧人” 。
將“秦樓”寫成“齊樓、青樓、翠樓”。將“女裙釵”寫成“女春才”。
將“鬧嘈嘈”的“嘈”字寫成“曹、遭、糙,燥、操、吵”。
將“柳如煙”寫成“柳如顏”、“柳如言”、“柳玉顏”等等。
錯別字之多,舉不勝舉。 十三,地方小調
麻東地方小調同樣是豐富多彩。歌名有:《十把扇子》、《十恨》、《十嘆》、《十勸》、《十繡》、《十想客哥》、《十想干妹》、《十月懷胎》、《雙探妹》、《四碗菜》、《賣鮮花》、《長工歌》、《孟姜女》、《打幺牌》、《勸小姑》、《送郎歌》、《嘆郎歌》、《娘勸女》、《打花鼓》、《尼姑思婚》、《姐兒門前一棵槐》、《矮老三借扁擔》、《陳氏望兒》、《斷姻緣》、《裴瞎子算命》、《團皮街》......
有不少小調是低俗或下流的,如《響銅鈴》、《嫖小姨》、《二九年》、《十八扯》、《十八摸》、《瘌痢歌》、特別是《三百六十調》及《放牛伢盤歌》最粗野下流,內(nèi)有不少直接唱臟話的句子或唱段,不堪入耳。老一輩的藝人經(jīng)常告戒說:愛玩不亂玩,愛唱不瞎唱。風流不沾下流。由于道德修養(yǎng)以及文明底線的原因,有一些小調不宜在公開場合演唱。自古到今,東山是禮儀之鄉(xiāng)。
當然,有一些小調實踐中經(jīng)過不斷的加工與提煉后也進入了絲弦調演唱范疇,這也是民間曲調的一種進步與升華。 十四,挖拙與整理
變幻莫測的歷史浪潮將東山【絲弦調】卷進了被遺忘的角落,他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若干年后再回過頭來尋找那些失落的文明,絕非容易。是事倍而功不及半。近幾年來雖經(jīng)有關人士努力挖拙整理了一些,但數(shù)量和質量都不理想。外地亦是如此。
(1)整理【絲弦調】、【地方小調】、【民間歌曲】,不適合參照西洋音樂模式。兩者的音樂本質絕然不同。不要整成“混血兒”樂曲。要加強文化自信心的理念。
(2)整理【絲弦調】、【地方小調】、【民間歌曲】, 不適合采用音樂院校的套路或程序。大多音樂院校的套路是被西洋音樂雜交后的產(chǎn)物。
(3)在【絲弦調】、【地方小調】、【民間歌曲】時,不要滲透、溶入或仿照流行歌曲。兩者的時代特征與地方特色都不相同。
(4)不要生搬硬套戲劇中的唱腔及唱詞。
(5)唱詞中不要隨便加入方言或時髦的新詞語。
(6)對咬字、枕音、塞眼、跑音、亂加襯字等現(xiàn)象要給以糾正。
(7)對定調不準、音階錯亂的情況要給予調整。
(8)更正唱詞中的錯別字。
(9)防止調與調之間的挪用串句或交叉串句。
(10)不要隨便更改曲調名稱或冠以新名稱。
(11)有一牌多名或一調多名時,須加注解。
(12)一曲可以適用幾個調門演唱的,須加以說明。
(13)《絲弦調》為民間曲調,屬曲藝類型。他與民歌、戲劇是有區(qū)別的。不要將《絲弦調》隨便冠以或“民歌”、“山歌”、“情歌”、“戲曲”、“地方戲”等不恰當?shù)拿Q。
(14) 《絲弦調》在曲藝園中已自成系列。不要將《絲弦調》中的套曲或曲牌隨便冠以“系列”的名稱。例如:“八音頭”(包含八個曲調),只是套曲,如果誤稱其為“系列”即成了“本末倒置”!八贰保ò邆曲調),“大九連環(huán)”(包含九個曲調),都是套曲,不可稱“系列”。
(15)將歌頌我國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內(nèi)容用傳統(tǒng)的絲弦調演唱,是一件好事。選擇曲調時要注意樂曲的旋律韻味與唱詞內(nèi)容盡量有機配合,讓藝術更加完美。
十五,回味與重溫
劫后余生,陰霾漸散。韶華逝盡,塵封歷史。記憶潛消速退,心情茫然而淡蕩?皣@湖北的東山【絲弦調】已失其大半,只有少許殘存。
狂熱的流行音樂已淹沒了昔日的斯文。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與藝術開放的新時代,象【絲弦調】這樣的“老古董”也許是相形見拙或者根本不屑於一顧。但是,【大調】曾經(jīng)長期地豐富了麻東及周邊地區(qū)民眾的文化生活,漫長而扎實的藝術足跡為鄂東的曲藝史留下了不朽的一頁。這也是毋容置疑的。這些【絲弦調】雖然沒有火花的碰撞或閃耀的亮點,但在山鄉(xiāng)民眾心中的溫度卻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之久。這也許就是下里巴人本身的優(yōu)勢吧。
茶余飯后,閑暇逸興,自拉自唱一曲【絲弦調】,旨在片刻陶醉爾。雖然是老調重彈,若心悅神怡,似覺有新的樂趣。妙與不妙,全在自我感受而已!
歲在丙申仲陽之月 履杖山人 拙筆草於琴鶴軒
|